陈子善谈清末民初书装的流变
2007-11-24 09:52:47阅读量:1188 我要评论
周 晨:陈先生,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起于清末民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特别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装帧艺术开始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我还看了一些关于上海早期出版业的资料,尽管在当时上海的印刷设备、印刷技术已经很现代,但出版的图书封面却仍然沿用了古籍图书的形式,只是将题签换成印在封面上的书名和作者,*而已,在开本、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变化不大。甚至一些关于教会的宗教宣传品和反映现代西方科技的图书也是如此,形式上与清代雕版本线装书相仿,其实仍然穿的是“古装”,对吗?
陈子善:据我所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变革始于清末民初,但重大的突破是在“五四”以后。清代的线装书仍然沿袭宋元以来的传统,与线装的形式相适应,封面装帧以素雅简洁为特色,基本上没有封面画,只在书名签条上做文章。到清末就慢慢发生了变化。“西风东渐”,由于西方的洋装书籍大量流入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和北京,刺激了当时的书籍出版业,线装书这种书籍装帧形式不再一统天下,洋装的书籍开始大行其道,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洋装书的装帧形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古装”书籍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了。
周 晨:民国时期的图书出版在装帧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古装”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洋装”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在图书的形态上有很多根本性的变化,如:开本纸张的变化,封面画的出现,版式的更新,装订形式的改变等。上海申报馆打破类似雕版大开本,采用小型开本,开印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其开本大都在17.5厘米×11厘米左右, 同时期,点石斋推出的《无师自通英语录》开本为18厘米×11.4厘米,从原来的大小各异渐渐发展为32开。
陈子善:清末民初书刊在装帧方面的变革其实是令人注目的。不仅有你提到的《申报馆聚珍版丛书》,点石斋所出的一些书,在书籍开本上采用小型开本并渐趋统一,文学类图书更是如此。林纾翻译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初是线装本,如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后来就逐渐统一为商务版的小32开本了。
周 晨:我比较关注的是封面画,这应该算是封面设计的雏形,唐弢先生就有一篇文章叫做《谈封面画》,句就是“书籍封面作者,始自清末,当时所谓洋装书籍,表纸已用彩印”。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是道出了专业从事书籍装帧设计人员出现的时间,再是点明了书籍形态质的区别,后讲到了材料工艺的变化。因为有了彩印,封面的个性和表现力大大加强,早出现的是两类画,一类是传统的国画,另一类是当时很为流行的月份牌画,初期缺乏专业人员,处理手法也比较单一,处于萌芽阶段。
陈子善:我也比较关注封面画,包括书籍和杂志的封面画。你对唐弢先生这段话的分析已经比较到位了。彩印的出现确实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近代书籍装帧向现代书籍装帧的过渡。月份牌画的广为流行暂且不论,文学书籍如文学杂志的彩色封面已逐步呈现多样化趋势,清末民初的《小说林》、《小说世界》等杂志,许多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品的封面都已经是彩印图画,尽管还大都是传统文人画,大都是清一色的仕女图。这时书籍装帧的渐进改良,也就为“五四”以后的大变革做了铺垫。
周 晨:那个时代有一群文雅之士,以手工的方式,投入到新兴的书籍装帧事业中。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产生了一大批的装帧艺术家。有人把这一时期比做是“书籍装帧的黄金时代”。
陈子善: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和文艺类书刊的装帧有了一个大变革,这是与新文学的勃兴相一致的。鲁迅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鲁迅对书籍样式的讲究是*的。他的本小说集《呐喊》的封面就由他自己设计的。鲁迅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所以他设计的书籍装帧都别具一格,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在鲁迅的带动下,当时的新文学书籍装帧争奇斗艳,有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有与西方风格接轨的,各呈异彩。那一时期,新文学家同时也是书籍装帧家的不是个别人,如闻一多、叶灵凤、丰子恺等,而陶元庆、陈之佛、庞薰琹、章西厓等,也都是的书籍装帧设计家。后来连张爱玲也露了一手。从“五四”到上世纪30年代确实是上个世纪“书籍装帧的黄金时代”,值得好好回顾和研究。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